牛蒡子鉴别要点?

精品中药|牛蒡子

本品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lappa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原植物:

        

药材/饮片:

规格等级:

根据牛蒡子药材的饱满度、均匀度及杂质的多少分为选货与统货两个规格。注1:当前药材市场牛蒡子规格无明显划分,但是颗粒饱满程度、均匀程度、含杂率较明显,因此应分为统货、选货。注2:牛蒡子习称“大力子”、“牛大力”、“关大力”等。毛头牛蒡子、水飞蓟的果实与其外观十分相似,易混淆,应注意区分,(1)毛头牛蒡果实浅褐色,倒长卵形或偏斜倒长卵形,两侧压扁,有多数突起的细脉纹及深棕褐色的形状各异的色斑。(2)水飞蓟果实长倒卵形或椭圆形,表面淡灰棕色至黑褐色,光滑,有细纵花纹。顶端钝圆,稍宽,有一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质坚硬。破开后可见子叶2片,浅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淡。药材要求:

无变色;

不走油:

无虫蛀;

无霉变;

杂志少于3%。

不同规格等级药材:

A、选货;B、统货

概况:

牛蒡子始载于《名医别录》曰:“恶实,味辛、平,无毒。主明目,补中,除风伤。根茎治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消渴、热中逐水。久服轻身耐老。生鲁山平泽。”列为中品,记载了牛蒡子的功效主治,并提及了牛蒡子的产地。唐代《新修本草》记录为:“恶实,味辛、平,无毒。主明目,补中,除风伤。根茎治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消渴、热中逐水。久服轻身耐老。生鲁山平泽。鲁山在邓州东北。其草叶大如芋,子壳如茺蔚子。根主牙齿疼痛,劳疟,脚暖弱,风毒痈疽,咳嗦伤肺,肺壅,疝瘕,积血,主诸风,症瘕,冷气。吞一枚,出痈疽头。《别录》名牛蒡,一名鼠黏草。”《新修本草》中提及了牛蒡子的详细功效主治和植物形态及根的功效。宋代《本草图经》记载:“叶如芋而长。实似葡萄核而褐色,外壳如栗球,小而多刺。鼠过之则缀惹不可脱,故谓之鼠粘子。”并记载“生鲁山平泽。今处处有之。”说明牛蒡子已经有广泛分布。宋代《证类本草》记载“恶实,味辛、平,无毒。主明目,补中,除风伤。根茎治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消渴、热中逐水。久服轻身耐老。生鲁山平泽,今处处有之。”文中介绍牛蒡子功效主治及分布广泛。宋代《本草衍义》中记载“恶实是子也,今谓之牛蒡。未去萼时,又谓之鼠粘子,根谓之牛菜。疏风壅涎唾多,咽膈不利。微炒,同入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并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子在萼中,萼上有细钩,多至百十,谓之芒则误矣。根长一二尺,粗如拇指,煮烂为菜。“文中介绍牛蒡子用法用量,及牛蒡子形态描述。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时珍曰︰牛蒡古人种子,以肥壤栽之。剪苗淘为蔬,取根煮曝为脯,云甚益人,今人亦罕食之。三月生苗,起茎高者三、四尺。四月开花成丛,淡紫色。结实如枫而小,萼细刺百十攒簇之,一有子数十颗。其根大者如臂,长者近尺,其色灰黪。七月采子,十月采根。”说明在明代牛蒡子已经开始栽培。明代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记载:“(图经曰)生鲁山平泽今处处有之(道地)蜀州。”说明牛蒡子分布广泛,以蜀州为牛蒡子的道地。●药考资料免费领→:考试资料布道者《中国药典》版:“以粒大,饱满,外皮灰褐色者为佳。”《中国药典》版:“以粒大,饱满,外皮灰褐色者为佳。”《中华本草》:“以粒大,饱满、灰褐色者为佳。”《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牛蒡子商品以粒大均匀,饱满,色质黑,无杂质,无瘪瘦粒者为佳。栽培品优于野生品。”张贵军《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以粒大饱满,外皮灰黑色,无杂质者为佳。”《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以粒大饱满,无杂质者为佳。”结合近代文献对牛蒡子质量的描述,牛蒡子的品质评价以颗粒大而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一部

3、《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汇编》

码小妹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feijia.com/sfjjn/7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