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医者仁心仁术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病例摘要

患者,男,49岁,因“尿黄、乏力、腹胀5天”就诊。患者于5天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尿黄伴有乏力,腹胀,纳差,就诊我科。查体: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巩膜中度黄染,其余未见明显阳性体征。患者否认特殊服药史,当时因患者饭后就诊,故医院检查肝功能和B超,第二天患者如约就诊。

肝功能检查结果:总胆红素.5μmol/L,直接胆红素77.2μmol/L,间接胆红素26.3μmol/L,ALTU/L,ASTU/L;B超检查提示:肝囊肿,胆囊壁毛糙,胆囊息肉。

初步印象为:急性肝损伤(原因待查)。

再问诊,否认肝病史,无嗜酒,近期无服药史,但患者自述两个月内服用过4次自家种植的黄药子(一种中药材)煎剂,每次取一粒如核桃大小的鲜块根,切片后水煎服,最近一次服用是一周前,服后无呕吐、腹泻,腹痛等不适,问其缘由,说是听说黄药子预防癌症又清火,所以就自家种植了一些,用来做预防保健。

至此高度怀疑患者为黄药子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收住院进一步诊治。入院后给予完善相关检查,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予异甘草酸镁等保肝降黄治疗,住院两周后带药出院,继续保肝治疗,一月后黄疸渐退,肝功能恢复正常。

黄药子有肝毒性,服用要小心

上述病例应该说是一例典型的中药材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罪魁祸首应该是「黄药子」这一味中药。

黄药子本是一味具有凉血、化痰,解毒、软坚散结,止咳平喘的中药,民间流传该药可以治疗“大脖子病”、食道癌,胃癌,乳腺癌,子宫癌等,所以经常有人拿来煎煮服用。

虽然该药并不在版国家药典标注的有毒性中药62种之内,但中药大辞典中明确指出:黄药子,久服常引起恶心、呕吐、腹痛、厌油腻食物等症状,并常伴发中毒性肝炎,还会出现黄疸、肝肿大,严重者甚至出现肝昏迷乃至死亡[1]。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有关黄药子致肝损害的病例时有报道[2]。

根据本例患者的描述,服用剂量并不是很大,也未长期服用,但却出现了肝功能异常,所以虽然黄药子导致肝损伤多是长期或大剂量服用所致,但不排除特异体质的人服用比较小的剂量也可能造成肝损伤。

黄药子引起肝损害,其主要机制可能为:

1.黄药子可损伤肝细胞线粒体,并生成大量的氧自由基,线粒体损伤后,肝细胞ATP缺乏,胞膜受损,跨膜Ca2?内流增加,内质网等胞内钙库释放Ca2?增多,胞膜Ca2?泵排Ca2?能力和内质网膜Ca2?-Mg2?-ATP酶摄Ca2?能力减弱,结果导致胞浆内钙超载,线粒体保护性摄取胞浆内游离Ca2?以平衡钙稳态,最终会导致自身钙超载,故肝细胞钙超载必然伴随线粒体钙超载。Ca2?作为主要的细胞内信使,同时也是内质网-线粒体交流的主要“语言”,与凋亡密切相关。细胞质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会导致钙离子转移到线粒体,引起线粒体膜电位差下降,损伤线粒体,诱导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的损伤又可导致Ca2?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对细胞的损害[3]。

2.黄药子可能通过诱导P酶系的CYP1A2和CYP2E1的mRNA表达,使其本身的前毒物转化为肝脏毒性物质,导致肝中毒[4].

3.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药子含有呋喃去甲基二萜类、薯蓣皂苷、薯蓣皂毒苷等成分,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5]。

中药并非无毒,中药的肝毒性不可小觑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中药都是纯天然、安全无毒的,因而比西药安全,可以放心服用,所以有不少人明明身体健康,却把中药当成滋补品长期服用,或当做预防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认为:中药是用来调理身体的,那么药量和服药时间可以很随意。

但事实上,中药并非无毒,也不比西药更安全,其中中药的肝毒性就是临床上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feijia.com/sfjyc/5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