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辽宁中医药大学)

编者按

辽宁省地处欧亚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区,境内雨热同季、日照丰富,积温较高,冬长夏暖、春秋季短,形成了适合中药材的生长理想温度和湿度。因此,野生药材资源非常丰富。目前,辽宁省人工种植和养殖的药材已初具规模,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辽宁省道地药材有:辽细辛、辽五味、刺五加、石柱参、龙胆草、关白附等。然而,大部分道地药材经无度采挖,野生资源破坏严重,栽培资源也因市场变化、价格影响而不稳定。针对这种情况,辽宁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对本省中药资源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看法。

刘书真

一、辽宁省中药资源简介1.辽宁中药资源

辽宁省处于华北、内蒙和东北三大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又有绵长的黄、渤海海岸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复杂多样的植被类型,野生药材可大致分为4个分布区域。辽宁东部山区、辽宁中部平原丘陵区域,辽宁西部丘陵、低山区域,和辽宁南部丘陵沿海区域。辽宁东部山区为长白山余脉,是辽宁省中药材主要分布区。根据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辽宁省有中药资源科1,种,其中植物类科1,种,动物类科种,矿物类63种。是中药材“关药”重要的产出区域。主要药材种类有北五味子、人参、辽细辛、关龙胆、关黄柏、辽藁本、关防风、北材胡、东北铁线莲、兴安升麻、关苍术、朝鲜淫羊藿、黄芪、桔梗、刺五加、牛蒡、酸枣仁、知母、黄芩、远志、白薇、北草乌、北马兜铃、北豆根、昆布、鹿茸、蛤蟆油、牡蛎、石决明等。

辽宁省珍稀、濒危,国家重点保护的药用植物主要有,人参、刺人参、天麻、黄柏、刺五加、紫草、核桃楸、平贝母、北沙参、甘草、秦艽、射干、五味子、龙胆、防风、远志等。

近几年的调查表明,许多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一些较为常见的种类资源量正在快速减少,如野生五味子、细辛、龙胆、紫草、桔梗、平贝母等。

辽宁省曾栽培的药材种类主要有,人参、五味子、辽细辛、龙胆、短梗五加、平贝母、甘草、黄芪、玉竹、平贝母、锦灯笼、金银花、连翘、穿山龙、苍术、牛蒡、党参、北沙参、桔梗、丹参、小茴香、薏苡、山楂等。曾从外地引种栽培的药材主要有,西洋参、红花、白芷、板蓝、杜仲、补骨脂、独角莲、地黄、水飞蓟、牛膝、川芎、王不留行等,各种药材种植规模随市场需求调整。

2.辽宁道地药材主要优势种类

辽宁最著名、资源丰富的道地药材主要有辽五味、林下参、关龙胆、辽细辛、鹿茸等,在全国各地药材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享有盛誉,由于野生资源的不断减少,目前药材主要来源于人工抚育。

目前辽宁省栽培面积较大的药材种类主要有,北五味子、人参、龙胆、细辛、玉竹、短梗五加、桔梗、北沙参、穿山龙、西洋参等,主要分布在辽宁东部山区。辽宁西部地区有苦参、甘草、黄芩、黄芪、党参、沙参、沙棘等栽培。辽宁省养殖的动物药材梅花鹿、马鹿,以及林蛙等,在全国有着重要的位置。年统计辽宁省最重要的几种药材,五味子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辽细辛种植面积达到10万多亩,龙胆草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林下参面积达到万亩。辽五味、辽细辛、龙胆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林下参、玉竹、短梗五加、北沙参、穿山龙、沙棘、甘草、苦参、黄芩、黄芪也都有一定的生产规模。特别是玉竹和短梗五加,因为其药食共有的特点深受欢迎,近些年发展很快,在辽宁东部地区都已经有数万亩的规格,并还有扩大发展规模的计划。

辽五味也称北五味子,因为辽宁产的五味子质量上乘、资源丰富而被称道。野生资源在辽宁省中东部区域广泛分布,但是因为无度的采伐,野生资源日趋减少。从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开始由野生引种成功,五味子的栽培面积、产量以及价格因市场需求而出现大起大落,目前主要种植基地分布在辽宁东部山区,如凤城、宽甸、桓仁、本溪、清源、新宾、海城等县、市,其它区域也有一些不同规模的种植。

人参在辽宁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在中药产业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特别是辽宁东部山区生产的林下参,通常要经15年以上的生长年限,其参形酷似于野山参,质量上乘,虽然市场价格较高、还是深受欢迎。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林下参中的极品“石柱参”,石柱山参成为国家首批公布19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丹东宽甸县的石柱乡悠久的人参栽培历史和这里的独特生态环境造就了这一人参中的佳品,其形更似野山参,常被称为“充山参”,高贵的参形,不凡的品质,使其参价更高,更受欢迎。

关龙胆是辽宁省清源县的药材种植王牌,悠久的栽培历史,严格的生产管理,使来源于清源县的龙胆药材质量得到各地药商的认可,产量在全国龙胆药材市场占有绝对优势。

辽细辛野生资源广泛分布于辽宁中东部山区,野生资源破坏严重,种植基地也是主要分布在辽宁东部山区,如宽甸、凤城、本溪、桓仁等地,都有一定的栽培基础和种植规模。

玉竹是辽宁省近十年人工栽培抚育发展迅速的一个种类,野生玉竹主要分布于辽宁东部山区,已经拥有选育出的关玉竹品种、玉竹栽培技术规范和地理标识,东部山区的宽甸县、凤城市、东港市、丹东市以及清原县新宾县等栽培方式为平地栽培和板栗林下套种仿野生栽培,栽培面积不断增加。

鹿茸是辽宁西丰县的著名动物药材,西丰县也是全国鹿茸最著名的集散地。

到目前为止,辽宁省共有两个品种:五味子和龙胆种通过国家中药材GAP认证,涉及的企业共有3家8个种植区域。是我省进一步发展中药材生产、打造品牌中药材的重要基础。辽宁省中药材GAP基地的药材种类、种植面积、药材产量在省内中药材生产的份额还非常小,还有待于进一步规划和扶持。

3.关于野生药材的质量问题

一种药材的不同种质来源,及不同的产地、环境、生产方法等对药材的有效成分影响是肯定的。不同的温度、光照、湿度、降雨量、土壤质地、养分组成、土壤微生物、植被类型、群落特征等,任何一种或几种因素的差异,都将引起同种植物体内代谢产物的不同,随之将引起中药材质量不一致,中成药质量的不同。这些问题在自然的野生条件下,特别是对广泛分布的野生资源是难以解决的。

辽宁省是传统关药和北药的主产区之一,而其中一些野生药材物种是分布范围非常广的种类,如五味子可以从黑龙江的小兴安岭,内蒙的大兴安岭,一直到吉林省的长白山、辽宁省的东部山区、中部平原,以至于河北、河南、山西等省区都有分布,都可以用做五味子药用。还有很多分布更为广泛的物种,如牛蒡、甘草等等。这些来源广泛的同种野生资源药材,其内在质量存在着明显差异已经被很多研究者重视。

4.关于药材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部分道地药材经过无度的采挖,野生资源破坏严重,有些种类形成濒危状态,如甘草、远志、紫草、白鲜皮、赤芍、柴胡等。五味子、细辛、龙胆、刺五加等是辽宁省分布的最著名的道地药材,野生资源受到更为严重的掠夺、毁灭式的采挖,使野生资源不断减少,人工种植随着快速发展。辽宁省除了人参较早就开始了人工种植外,其它种类的药材种植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的。以北药为主,也陆续引种一些其它产地的著名药材种类,最多时达到40种以上,曾经对辽宁省中药材生产产业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野生变人工种植是一个唯一能解决中药资源短缺的方法,但是缺少宏观控制,每种中药栽培资源也因为市场需求、价格影响带来非常大的变化,大起大落的现象几乎表现在每种种植药材上。药材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个:

(1)紧跟市场行情,缺少宏观管理,导致产销脱节

以辽宁省分布最重要的药材五味子为例。在上世纪的60年代辽宁东部山区就开始人工栽培,在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五味子的种植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五味子种植使起步较早的种植户得到很大的经济效益,曾经在辽宁的广大农村产生了巨大影响,并辐射整个东北,也产生了几个五味子种植的龙头基地,当时确实对辽宁的农村产业调整,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是这种爆发式的扩增,使五味子的市场很快饱和,产大于销的局面很快来到,接下来的便是五味子的价格不断跌落,很多大大小小种植基地面积缩减,甚至荒芜,虽然近几年略有缓解,但是依然处于随机调整的状态,很多种植户不得不毁地改种。五味子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平贝母、人参、细辛、甘草等著名关药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经历,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宏观控制和整体规划,很多中药材又是多年生植物,市场需求难以预测。

(2)随意种植,缺少科学规范,导致质量不均

质量问题也是所有药材种植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质量问题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质量的不均一。广泛的种植,没有条件选择的种植,缺少科学的管理方式,甚至种源不同都是中药材质量不均一的主要原因,而药材质量不均一是影响中药质量、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问题。现在研究证明,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的任何一种或几种发生变化,都将引起植物的生理活动的变化,也将引起体内代谢产物的变化,引起中药材的质量变化。不同的代谢途径受不同因素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不同的种质资源、不同的产地、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管理方式等等对药材的有效成分影响是非常明确的,并且这种影响也因为有效成分量的差异表现出药材质的不同。辽宁省种植面积最大,最广泛的药材五味子,在我国北方很多省份有野生分布,在主产区辽宁以至于东北各省区,无论是山地还是平原,都可以找到五味子的种植基地,不同来源的五味子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的差异,质量不均一现象也就非常明显。五味子仅仅是一个例子。

二、辽宁省中药资源产业发展的思考1.中药产业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根本办法

中药资源的保证和中药材质量保证是中药生产现代化最主要的两个问题,辽宁省分布的野生中药资源和栽培的中药资源同样面临着上述两个问题。

野生中药资源不断减少,不同来源的药材质量对中药质量、对医疗质量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中药资源,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中药生产现代化也是目前中药研究的主要内容。虽然是两个问题,却是两个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共同问题。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人工养殖和栽培。人工栽培、抚育要有相应的规范,用规范来约束相应的生产,达到解决资源短缺、质量不均的问题。

根据“国家十三五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结合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正在制定符合本省情况的保护和发展规划,各县、市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规划。

2.科学规划辽宁著名道地药材种植,打造辽宁著名药材品牌

辽宁省因为地理区域的原因,有一些是其它省份难以代替的地产道地药材,如上所述的辽五味、关龙胆、辽细辛、林下参、关黄柏、辽藁本、鹿茸等等,也有些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品种,如玉竹、短梗五加、薤白、关防风、关苍术、北柴胡等。

分析辽宁道地药材的特点,利用现有条件,确定长期发展规划,扶植打造几个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标准化药材生产基地,规范化管理,打造独特的辽宁道地药材品牌。如辽五味药材生产基地,关龙胆生产基地,林下参药材生产基地,辽细辛药材生产基地,鹿茸生产基地等。

同时对辽宁省目前种植面积较大的短梗五加、蒲公英这类具有保健作用,又是人们非常喜欢食用的山野菜等进行扶植。近些年玉竹种植在辽宁发展速度很快,并有相应的保健品研发上市,应该考虑扶植发展。

以上几种药材,目前在辽宁省已经有一定的种植规模,缺少的是统一的管理和深层次的规划,更需要有相关部门的支持。

3.建立常态的中药材监督、检测、信息服务机构

生产技术规范,信息通畅是保证中药材生产控制的基本条件。根据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中药原料质量监测体系建设项目”的工作任务,辽宁省正在组建“省级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该中心是全国中药资源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体系(国家平台、省级中心、监测站)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中心的建立对我省中药材的生产、流通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下设两个监测站,分别是五味子、林下参栽培生产的主要区域的桓仁县监测站,和龙胆栽培基地主要分布区域的清原县监测站,两个县都有通过GAP认证的药材生产栽培基地。目前也在考虑根据辽宁省药材分布区域,在合适的时候适当增加县级监测站,使其在省内全覆盖。在有条件的县以下的乡、村等较大规模的药材生产基地,鼓励和扶持建立监测点,通过国家平台与省监测中心、县监测站以及监测点的信息疏通交流,对不同中药材生产区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将对辽宁省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宏观控制起到巨大作用。

声明:本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白颠疯会自己好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feijia.com/sfjyl/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