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今仍名易水,发源后从今河北易县的安各庄水库东流,汇合南拒马河,然后注入大清河,成为海河水系的五大支流之一。

滱水发源于今山西境内,《水经注疏》熊会贞按:“今浑源州(今山西浑源)南七里有翠屏山,为恒岳西麓,唐河源出此,即古滱水。”所以滱水今名唐河,东流经白洋淀注入大清河。

易水

易水出涿郡故安县阎乡西山,

此指南易水,源出易县西南,东流入保定徐水区、安新为雹河(今瀑河)。

故安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东贯城。

易水出西山宽中谷,此指中易水,源出河北易县西,东流至定兴西南合拒马河。即古武水。宽中谷:当在今河北易县西。东迳五大夫城南。在今河北易县西。昔北平侯当为平阿侯之讹王谭,字子元,西汉孝元皇后弟,以帝舅封平阿侯。不从王莽之政,子兴儿子王兴生五子,并避时乱,隐居此山,故其旧居,世以为五大夫城,即此。岳很可能是六朝潘岳《赞》云:五王在中,庞葛裙带相连连续者也。易水又东,左与子庄溪水合。即紫荆关水。源于今河北易县西南,自紫荆关南流入白涧水。水北出子庄关,即紫荆关,在今易县西80里紫荆关镇。南流迳五公城西,杨守敬按:城在五大夫城东30里。屈迳其城南。五公,即王兴之五子也。光武即帝位,封为五侯:元才北平侯,益才安憙侯,显才蒲阴侯,仲才新市侯,秀才为唐侯。所谓中山五王也。俗又以五公名居矣。二城并广一里许,俱在冈阜之上,上斜而下方。其水东南入于易水。

易水又东,右会女思谷水,在今易县西南,为易水支流。水出西南女思涧,东北流注于易,谓之三会口。易水又东届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门也。与樊石山水合。在今河北涿鹿东南。水源西出广昌县之樊石山,西汉置,属代郡。治所在今河北涞源县。东流迳覆釜山下,此山无考。东流注于易水。

易水又东历燕之长城,又东迳渐离城南,在今易县西南。盖太子丹馆高渐离处也。

易水又东迳武阳城南,战国燕昭王时建,为燕下都,后属赵,在今易县东南武阳台村。西汉置故安县。盖易自宽中即上文宽中谷历武夫关在今易县西南东出,是兼武水之称。即中易水。故燕之下都,陪都。战国燕都蓟(今北京西南)。武阳为下都。擅武阳之名。左得濡水枝津故渎。即北濡水。今易县西北的北易水。武阳大城东南小城,即故安县之故城也。汉文帝封丞相申屠嘉为侯国故安侯。城东西二里,南北一里半。高诱云:易水迳故安城南城外东流。即斯水也。诱是涿涿郡人,事经明证。今水被漫城东南隅,世又谓易水为故安河。武阳,盖燕昭王之所城也,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故傅逮《述游赋》曰:出北蓟即蓟,历良乡,西汉置县,属涿郡,治所在今北京房山区西南窦店西古城。登金台,又称黄金台,在今河北定兴西易水上,燕昭王所造,以招天下贤士。观武阳,两城辽廓,旧迹冥芒。盖谓是处也。易水东流而出于范阳。秦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定兴西南40里固城镇。

东过范阳县南,又东过容城县南,

容城县:西汉置,属涿郡。治所在今河北容城北15里城子村。

易水迳范阳县故城南。秦末,张耳、陈馀为陈胜略地燕、赵,命蒯通说之范阳令,范阳先下是也。汉景帝中二年前,封匈奴降王代为侯国范阳侯,王莽之顺阴也。昔慕容垂之为范阳也,戍之即斯。意欲图还上京,指龙城,今辽宁朝阳。阻于行旅,造次不获,遂中。此处当有脱文,语句不通。

易水又东与濡水合。水出故安县西北穷独山南谷,又名马头山,在今易县北20里。东流与源泉水合,即安河,为易水支流。源于今河北易县西北白杨岭下,由西转东而南入易水。水发北溪,东南流注濡水。

濡水又东南迳樊于期馆西,故址在今易县西。是其授首于荆轲处也。濡水又东南流迳荆轲馆北,在今易县西荆轲山村。昔燕丹纳田生之言,指燕处士田光。尊轲上卿,馆之于此。二馆之城,涧曲泉清,山高林茂,风烟披薄,触可栖情。方外之士,尚凭依旧居,取畅林木。

濡水又东迳武阳城西北。旧堨濡水,è,筑堰截水。枝流南入城,迳柏冢西。冢垣城侧,墓地围墙在城旁。即水塘也。有个水塘。四周茔域深广,有若城焉。其水侧有数陵,坟高壮,望若青丘,询之古老,访之史籍,并无文证。以私情求之,私下猜测。当是燕都之前故坟也。应当是燕都以前的旧坟。或言燕之坟茔,斯不然矣。

其水之故渎南出,屈而东转,又分为二渎。一水迳故安城西,侧城南注易水,夹塘堤岸崇峻,邃岸高深。左右百步,有二钓台,参差交峙,迢递相望,更为佳观矣。其一水东出注金台陂,陂东西六七里,南北五里。侧陂西北有钓台高丈余,方可四十步,陂北十余步有金台,台上东西八十许步,南北如减稍窄。北有小金台,台北有兰马台,并悉高数丈,秀峙相对。翼台左右,水流迳通,长庑广宇,周旋被浦。栋堵咸沦,栋梁墙壁都已毁坏。柱础尚存,是其基构,可得而寻。访诸耆旧,咸言,昭王札宾,广延方士,至如郭隗wěi、乐毅之徒,邹衍、剧辛之俦,宦游历说之民,自远而届者多矣。不欲令诸侯之客,伺隙刺探燕邦,故修连下都,馆之南垂。言燕昭创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后,故雕墙败馆,尚传镌刻之石,虽无经记可凭,察其古迹,似符宿传矣。

濡水自堰又东迳紫池堡西,屈而北流,又有浑塘沟水注之。水出遒县西白马山南溪中,东南流入濡水。

遒qiú县:西汉置,属涿郡。治所在今河北涞水县。景帝封匈奴降王隆彊为遒侯。

濡水又东至塞口,古累石堰堵塞水处也。濡水旧枝分南入城东大陂,陂方四里,今无水。陂内有泉,渊而不流,际池北侧,俗谓圣女泉。

濡水又东得白杨水口。水出遒县西山白杨岭下,在今易县西北40里。东南流入濡水,时人谓之虎眼泉也。

濡水东合檀水。水出遒县西北,檀山西南,在今河北涞水县西北。南流与石泉水会,水出石泉固东南隅,在今河北涞水县西北。固,本指四塞无罅漏,后引申为地形险要之所。水广二十许步,深三丈。固在众山之内,平川之中,四周绝涧阻水,八丈有余。石高五丈,石上赤土,又高一匹,《说文》:匹,四丈也。壁立直上,广四十五步。水之不周者,水流不到的地方。路不容轨,仅通人马,谓之石泉固。固上宿有白杨寺,是白杨山神也。寺侧林木交荫,丛柯隐景,沙门释法澄建刹于其上,更为思玄之胜处也。其水南流注于檀水,故俗有并沟之称焉。其水又东南流,历故安县北,而南注濡水。

濡水又东南流,于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合易水而注巨马水也。又名涞水、渠水。故《地理志》曰:故安县阎乡,易水所出,至范阳入濡水。阚駰亦言是矣。又曰:濡水合渠。许慎曰:濡水入涞。涞、渠二号,即巨马之异名。然二易俱出一乡,指阎乡。同入濡水。南濡、今河北顺平南之方顺河,又名曲逆水。北易至涿郡范阳县会北濡北易水,北易:源出河北易县北,东南流入定兴,与中易水合,即古濡水,又名沙河。又并乱流入涞,是则易水与诸水互摄通称,东迳容城县故城北,浑涛东注,至勃海平舒县与易水合。此指东平舒县,西汉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城。阚駰曰:涿郡西界代郡之易水。而是水南易水出代郡广昌县东南,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北涞源县北7里。郎山东北,在今易县西南90里。燕昭王仙台东。在今易县西南。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翼岭,岫壑冲深,含烟罩雾。耆旧言:燕昭王求仙处。其东谓之石虎冈,范晔《汉书》云:中山简王焉刘秀之子之窆也。biǎn,墓穴。厚其葬,采涿郡山石,以树坟茔。陵隧碑兽,并出此山,有所遗二石虎,后人因以名冈。山之东麓,即泉源所导也,《经》所谓阎乡西山。其水东流,有毖水南会,bì,即今瀑河,亦名南易水。浑波同注,俗谓之为雹河。司马彪《郡国志》曰:雹水出故安县。世祖令耿况击故安西山贼吴耐蠡不详,符沿雹上十余营,皆破之。即是水者也。

易水又东迳孔山北。在今易县西南50里。山下有钟乳穴,穴出佳乳。采者篝火寻沙,入穴里许,渡一水,潜流地下河通注,其深可涉。于中众穴奇分,令出入者疑迷不知所趣,每于疑路,必有历记,返者乃寻孔洞口以自达矣。上又有大孔,豁达洞开,故以孔山为名也。其水又东迳西故安城南,即阎乡城也。历送荆陉北,熊会贞按:在易县西南30里,即荆轲入秦之路也。耆旧云:燕丹饯荆轲于此,因而名焉,世代已远,非所详也。遗名旧传,不容不诠,庶广后人传闻之听。

易水又东流,屈迳长城西,又东流,南迳武隧县南,西汉置,属河间国。治所在今河北武强(小范)西北田沙洼乡。新城县北。北魏改北新城县置,属高阳郡。治所在今河北保定徐水区西南20里。《史记》曰:赵将李牧伐燕,取武隧、方城是也。在今河北固安西南方城村。俗又谓是水为武隧津。津北对长城门,谓之汾门。《史记赵世家》云:赵孝成王十九年前,赵与燕易土,以龙兑、在今河北保定满城区东北。汾门与燕,燕以葛城、即今河北安新西南安州镇。武阳与赵。即此也。亦曰汾水门,又谓之梁门矣。易水东分为梁门陂。易水又东,梁门陂水注之。水上承易水于梁门,东入长城,东北入陂。陂水北接范阳陂,陂在范阳城西十里,方十五里,俗亦谓之为盐台陂。陂水南通梁门淀,即梁门陂。方三里,淀水东南流,出长城注易,谓之范水。易水自下,有范水通目。又东迳范阳县故城南,即应劭所谓范水之阳也。

易水又东迳樊舆县故城北。西晋置,属高阳国,治所在今河北保定徐水区南。汉武帝元朔五年前,封中山靖王刘胜,景帝第七子子刘条为侯国,王莽更名握符矣。《地理风俗记》曰:北新城县东二十里有樊舆亭,故县也。

易水又东迳容城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赵将夜于深泽,今河北深泽。景帝中元三年前,以封匈奴降王唯徐卢于容城容城侯,皆为侯国,王莽更名深泽也。

易水又东,埿水注之,ní,同泥。久堙。水上承二陂于容城县东南,谓之大埿淀、小埿淀。其水南流注易水,谓之埿洞口。水侧有浑埿城,杨守敬按:“《寰宇记》,浑泥城在旧容城县(今河北容城)南40里。汉景帝改为亚谷城,封东胡降王卢它之为亚谷侯,即此。为旧新安县(今河北新安)治。”易水迳其南,东合滱水。故桑钦曰:易水出北新城西北,东入滱。自下滱、易互受通称矣。

易水又东迳易京南。在今河北雄县西北。汉末,公孙瓒害刘虞于蓟下,在今北京西南。时童谣云:燕南垂,赵北际,惟有此中可避世。瓒以易地当之,故自蓟徙临易水,谓之易京城,在易城西四五里。在今河北雄县西北15里古贤村。赵建武四年,石虎自辽西南达易京,以京障至固,令二万人废坏之。今者,城壁夷平,其楼基尚存,犹高一匹余。基上有井,世名易京楼,即瓒所保依凭也。故瓒《与子书》云:袁氏袁绍之攻,状若鬼神,冲梯舞于楼上,鼓角鸣于地中。即此楼也。

易水又东迳易县故城南,秦置,属广阳郡。治所在今河北雄县西北15里古贤村。昔燕文公徙易,迁徙到易县。即此城也。阚駰称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与宾客知谋者,祖道于易水上。《燕丹子》称,记载燕太子丹事,撰者无考。荆轲入秦,太子与知谋者,皆素衣冠送之于易水之上。荆轲起为寿,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宋如意和之,为壮声,士发皆冲冠;为哀声,士皆流涕。疑于此也。余按遗传旧迹,多在武阳,似不饯此也。汉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仆?为侯国也。

又东过安次县南,

安次县:西汉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廊坊西北古县村。

易水迳县南,鄚县故城北,mò。西汉置,属涿郡。治所在今河北任丘北鄚州镇。东至文安县与滹沱合。西汉置,属涿郡。治所在今河北文安东北25里大柳河镇。《史记》苏秦曰:燕长城以北,易水以南。正谓此水也。是以班固、阚駰之徒,咸以斯水谓之南易。

又东过泉州县南,东入于海。

泉州县:战国秦置,属渔阳郡。治所在今天津武清区杨村镇西南城上村。

《经》书水之所历,沿次注海也。

滱水

滱水出代郡灵丘县高氏山,

灵丘县:西汉置,属代郡。治所在今山西灵丘东十里固城村。

高氏山:即高是山,今山西浑源南7里翠屏山。

即沤夷之水也,出县西北高氏山。《山海经北次三经》曰:高氏之山,滱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者也。

其水东南流,山上有石铭,题言:冀州北界。故世谓之石铭陉也。在今山西灵丘西。其水又南迳候塘,川名也。又东合温泉水,在今山西浑源东南,西南流入滱水。水出西北暄谷,其水温热若汤,能愈百疾,故世谓之温泉焉。东南流迳兴豆亭北。亭在南原上,敧qī倾而不正,故世以敧城目之。水自原东南注于滱。滱水又东,莎泉水注之,水导源莎泉,南流,水侧有莎泉亭。在今山西灵丘西。东南入于滱水。

滱水又东迳灵丘县故城南。应劭曰:赵武灵王葬其东南二十里,故县氏之。县,古属代,汉灵帝光和元年,中山相臧昊上请别属也。上表请求将该县划归别郡。瓒注《地理志》曰:灵丘之号,在武灵王之前矣。又按司马迁《史记》:赵敬侯九年前,败齐于灵丘。则名不因武灵王事,如瓒《注》。

滱水自县南流入峡,谓之隘门,在今灵丘东南。设隘于峡,以讥盘问禁查禁行旅。历南山,在今灵丘东南。高峰隐天,深溪埒谷。liè。山上的水流。其水沿涧西转,迳御射台南。在今灵丘东南。台在北阜上,台南有御射石碑。赵一清按《北史魏文成帝本纪》:灵邱有山,高四百丈,乃诏群臣仰射山峰,无能逾者。帝弯弧发矢,出30余丈,过山南步,遂刊石勒铭。和平二年事也。南则秀嶂分霄,层崖刺天,积石之峻,壁立直上。车驾沿溯,皇帝车驾常沿河来往。每出是所游艺焉。到这里游乐和习射。滱水西流,又南转东屈,迳北海王详之石碣南,元详,字季豫。北魏献文帝子,封北海王。石碣:圆顶的石碑。御射碑石柱北而南流也。

东南过广昌县南,

滱水东迳嘉牙川,有一水南来注之。水出恒山北麓,稚川三合,迳嘉牙亭东而北流,注于滱水。水之北,山行即广昌县界。

滱水又东迳倒马关,在今河北唐县西北倒马关乡。关山险隘,最为深峭,势均诗人高冈之病良马,《诗经周南卷耳》:陟彼高岗,我马玄黄。(因病毛色枯黄)傅险之困行轩,杨守敬按:考《河水注》叙傅岩,骐骥驾盐车,上于虞坂,迁延负辕,而不能进。故关受其名焉。关水出西南长溪下,东北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feijia.com/sfjjy/9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