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CC爸妈(ID:cc-bama)

许久之前,我跟孩子爸一起看过一个于谦的综艺。

当被问道:“你最怕你儿子跟你说什么?”

于谦说:“我最怕他什么也不说。”

于谦透露,自己每次问儿子:“学校生活怎么样啊?”

儿子的回答永远就是:“挺好的”、“就那样”,剩下的再没其他话可说了。

于谦也是无奈:“这个是我最害怕的,因为你不了解他,也开始进入不了他的世界。”

还真没想到,在台上“句句珠玑,侃侃而谈,啥梗都能接”的相声皇后,在儿子面前竟然怕“冷场”。

当时我跟孩子爸面面相觑,是真的吗?娃才12、13岁就要面临无话可说了吗?

后来只要见着身边有十几岁孩子的朋友,就下意识的问问,没想到,这真的是很多家庭的常态。

小的时候小嘴叭叭叭,不听全家人都要听TA说得“小八哥”,如今变成了沉默是金的“大石头”。

吃了吗?——吃了;

穿暖点。——知道了;

然后,就没然后了。

曾经有一项针对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26.73%的人表示有了心里话最想告诉的人是父母,并且这一比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其中,中学生首选“和同学、好朋友说心里话”的比例为57.54%,小学生为42.89%。

为什么孩子越长大,和父母越无话可说了呢?

原因之一——大人不会听如果我说maybe是你亲手堵住了孩子的嘴?

你可能会反驳。

但,大多数父母,都不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

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带着成人理性的头脑去听,在听的时候,大脑忙着高速运转,忙着分析、评价,把自己以为的正确的认知强加给这个人。

不妨自我对照下,我们真的有“听”孩子说话吗?

孩子正嘎吱嘎吱地吃着炸薯片:“妈妈,薯片真好吃!”

“那也别光吃薯片这些没营养的了,多吃点鱼,吃鱼更聪明!”

孩子兴冲冲地跑过来:“妈妈,我发现了一块特别奇怪的石头,你看像不像乌龟。”

“在哪儿弄的啊,脏兮兮的,扔了,赶紧回家洗手吃饭去!”

孩子把腿磕破了,抱着腿疼得直哭。

“我说什么了,让你慢点,看着点,不听吧,这下知道疼了吧,长记性了吧!”

就这场景,熟悉不?

事实上,我们只“听”到了「没营养、不卫生、急于评价、讲道理、解决问题」,就是没“听”到孩子。

我们总是「来不及」听完孩子分享的趣事,就「等不及」告诉孩子你想传达的内容。

真正的听,是一种简单的,单纯的接纳。

就像台湾心理咨询师周志坚博士所说:我们必须把自己“变成五岁的孩子”,用一颗“赤子之心”进入生命,它是情感的、灵性的、直觉的。

说白了就是,不带有任何评判去倾听,心理学叫“无条件积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feijia.com/sfjzz/10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