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老三样rdquo变出
安卓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hlw_0329/27020.html 数字是最好的证明。年至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特泥河农牧场有限公司总种植面积万亩,粮油总产8.06亿斤,实现净利润2.3亿元。特别是年和年生产实现制利润和营业总收入等多项经济指标突破历史。 “大胆摒弃传统耕作模式,发展现代农业、避灾农业、生态农业、订单农业、高效农业为内容的‘五型’农业,才是农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集团董事、特泥河农牧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牟春雨的话一语中的。 “过去我们一直种小麦、大麦和油菜,每一个作物都有很多品种,晒场面积小,容易混杂,不便于管理。”第四连(队)麦场主任耿宝军深有感触。 年,公司结合实际,洞察市场,淘汰传统作物的劣势品种,增加水飞蓟、马铃薯、芍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科学调整种植比例,延后整体播期,错峰播种,为公司农业发展奠定了新基础,提供了新保障。 “还记得第一年种植水飞蓟时,没经验,第一茬开花后,果实都被风吹走了,为了减少损失,开始人工收获,但是果实扎手,收获难度大,当时大家都很排斥这个‘田间新成员’。”第一连(队)农业技术员李霞谈起种植水飞蓟,往事历历在目。“现在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水飞蓟单产不断提升,到了夏天红紫色的水飞蓟花竞相盛开,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一斤水飞蓟能卖出5斤小麦的钱呢!” 近年来,乳业下行压力大,很多养殖户承受不住压力,将饲养的奶牛全部卖掉,一时间出现了“连窝端、吃老本儿”的现象。 农业强场,牧业养家。经过多方考察,公司利用职工培训、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帮助养殖户转变饲养观念,引导养殖户完成营收重心转移。在政策上,公司帮助联系银行信贷部门,办理惠农贷款,解决养殖户的资金困难问题;在技术上,为养殖户上门服务,开启乳肉兼用牛饲养、冷配、育种等先进使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生产中,为养殖户提供农作物秸秆等饲料。 今年56岁的邓爱民,是特泥河农牧场有限公司第九连(队)职工。他家原本养了25头奶牛,前些年国内乳业市场低迷,肉羊价格持续走高,他就动起了养羊的脑筋。他不断探索北方高寒地区饲养小尾寒羊的方式,现已形成了一套一年两胎、一胎多羔的饲养模式。“这还得感谢场里这么多年对我们的启发,还为我们创造了很多学习的机会。”邓爱民谈起了他的养羊致富经。 “年末,我公司牲畜存栏5.4万头(匹只),其中其他牲畜只。这里不得不提到其他牲畜,这就是公司鼓励职工发展特色养殖,增收致富的另外一种手段。”牟春雨告诉记者,目前公司牧业收入1.2亿元,户均收入14.9万元。 第十一连(队)职工万琳田转变饲养观念,养牛没赚到钱,想到了养殖梅花鹿,通过卖鹿茸、鹿心血和其他鹿产品,渐渐尝到了特种养殖增收致富的甜头。如今,在特泥河区域出现了像万琳田这样的一大批现代“新农人”。 “现代农垦企业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农牧传统产业,要与时俱进,打好农业2.0基础,搭上农业3.0的高速列车,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做努力。”牟春雨在介绍公司“十四五”规划时,如是说道。 目前,公司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条,在种子产业、饲草产业、有机肥产业、中草药产业等方面,多点发力,多面布局,多元发展。 公司加强同科研院所的合作,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打造原种扩繁基地,繁育了小麦、饲草、中草药、水飞蓟等作物种子,在提高作物品种的纯度和净度上下功夫,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如果局限于种植传统作物,提高效益的渠道只能是提高产量,然而上升空间有限。于是,他们将眼光跳出种植结构的“二元”模式,向“粮经饲”统筹发展的“三元”模式转变,用饲草产业发展规避种植业风险,科学轮作,提升饲草产业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 特泥河有机肥厂利用自产有机肥进行公司内中低产田改造,培肥地力,不断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利用10座果蔬大棚打造有机果蔬采摘基地,利用老旧晒场,建起了有机生猪养殖基地,通过互联网销售特泥河有机农副产品,提高了特泥河的知名度,每年还能为企业创收近百万元。 公司还充分利用土地规模化、农机机械化的组织优势,集中种植芍药,建设万亩芍药园,每年轮作亩,实现万亩芍药集中连片种植。在不改变野生芍药属性的前提下,形成种养繁、农产品输出、观光旅游等多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局面,全面提升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文:陈晓娟图:陈晓娟陈明李正才) 来源:中国农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feijia.com/sfjzz/10132.html
- 上一篇文章: 吃药一段时间后变成了ldquo小红人
- 下一篇文章: 新安利创业价值吴伟民EDC原职业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