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一水一世界

幼儿对沙的喜爱似乎是一种天性,沙水区是幼儿园必备的活动区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应当把游戏还给儿童”。“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挖掘

沙子里经常会有一些石子和田螺壳,在游戏中,孩子们经常会用铲子和耙子在沙池里挖坑,寻找石子和田螺壳。挖多了就形成了一个个深浅不一的“小坑。“

1

第一次

你们在挖什么呀?

我们在挖小河呢!

是的,我们在挖河,你看,我也挖了一条!

我在挖家门前的河。

发现:经过前期活动观察,我班幼儿对“挖”情有独钟,他们热衷于挖一条条“短”、“深”、“不连接”的小河。

问题:怎样将小河连接起来呢?

通过日常观察、集体讨论,引导幼儿发现小河的特征:有的长长的,有的是弯弯的。

孩子们将日常生活经验运用于小河的挖掘中,通过游戏,认识生活中的事物,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第二次

加入挖河的孩子越来越多,小河的两边都是人。刚挖出的沙子又被踩进了河道。经常有人随意闯入,怎么办呢?

我可以提醒小朋友。

不行啊,你只能提醒一边,有人从另一边来的话,你就来不及了。

那该怎么办啊?

我在马路上看见过路障,我们一起来试试那个吧!

孩子们从户外活动器材里,发现了路障,并在河道的一侧进行了摆放。

?

DAWNDARK

问题:怎么调整?

路障摆到了河道边,虽然起到了提醒的作用,但是还是有人直接从路障中间穿过去,路障失去了原本的作用。

日常做核酸时为了保持一米距离,会摆上红色的隔离带,孩子们讨论后决定用绳子将路障连接在一起。

思考:第二次挖河,幼儿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他们通过讨论、简单的分工,共同来解决在游戏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这才有了路障的二次改造升级。

3

第三次

在挖掘过程中,为了节省时间,经常将挖出的沙子直接放在河道边,坍塌时有发生。

思考后进行调整

将挖出的沙子放在容器里,放满再倒入指定的地点。

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智慧的体现。当发现坍塌的原因后,共同讨论解决的方法,孩子们想到了将沙子统一倒在一个位置,从而靠自身的力量解决了问题。

引水

1

运水

小河已出具成型,水从哪里来呢?

孩子们找来了各种工具来装水。

有的拿来了建构积木、娃娃家的水壶、小沙桶等……

将瓶子插在出水口接水,发现问题:

1.不知道瓶子里的水是否已经装满。

2.水容易溢出来把鞋子弄湿。

程程找来了一头宽大一头窄小的PVC管,将窄的一头套在了水井的出水口,这样可以随时看见容器里水的情况。

2

搭建水管

运水过程中,因为路途远,水运到沙池往往会洒了一大半,在老师的帮助下大家一起搭建水管,输送水到小河里。

回到教室里孩子们把搭建水管引水的过程记录了下来。

MYTRIP

思考:作为老师不能急于求成,而是应当耐心追随幼儿的脚步,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和探究过程。因此,我们适当地调整介入,以真正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水哪里去了

水在小河里,怎么一会儿就消失了?

回去询问过爸爸、妈妈之后,孩子们得到了答案,原来沙子具有吸水性,水都被沙子吸走了。

蓄水小实验

孩子们从教室里找来花布和塑料桌垫开始进行蓄水实验。

花布

通过观察发现:花布里的水一会儿就消失了,所以花布不能用来蓄水。

塑料桌垫

塑料桌垫可以蓄水,可是太轻了,风一吹就飞了,小远想办法拿来了积木压在两侧,就这样小河诞生啦!

??

孩子们蹲在小河边,兴奋地看着小河,言言将自制的小人放在河边;熙熙在河面上搭了座小桥,整个小河边充满了欢声笑语。

写在最后的话

虞永平教授说过:“亲近自然是儿童天性的自然表露,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日月星辰、雨雪风霜、土石沙水、动物植物等等都是儿童乐意亲近的对象,也是儿童成长不可缺少环境资源。”关于沙水探究,孩子们只是初体验,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究,发现沙水区更多的秘密。

供稿单位:如皋市如城新民幼儿园

编辑:许金玲杨爱琴

校对:吴亚丽何桂勤

审核:金建华黄秀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feijia.com/sfjzz/10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