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勿容置疑,其科学性远远高于现代人们所认知的标准,更不能从某些近代狭隘的“科学”的定义去度量人类几千年历史形成的“科学”的实质。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不少方面未能恰好吻合当今社会的标准,由此也为现代中药提升提供了创新机会。继承是前提,创新是发展,疗效是标准。本文分享笔者在中草药研究方面的经验与体会,以期与志同道合者共同为推进中医药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中医个性化诊疗(辨证施治)

与药物的质量标准化

刘延泽1*,谢晶曦2

(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

传统中医诊疗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个性化诊疗(prsonalizddiagno-tratmnt),与近代西医基于个体基因特征的个性化医学(prsonalizdmdicin)和精准医学(prcisionmdicin)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医和西医分属2个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前者从自然界为和谐统一的整体出发,以白天(阳)黑夜(阴)的基本分割和“金、木、水、火、土”5种基本自然物象及其相生相克的自然规律为基础,进一步将人体也作为和谐统一的整体,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在没有任何科学仪器和客观标准的情况下,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仅凭“望”(察言观色)、“闻”(闻声辨味)、“问”(询问病情)、“切”(切脉按腹)即可获得确切或近于客观的病情诊断结果,进而给出符合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疗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把人体作为一个各脏腑器官互相关联的平衡有机整体看待,任何疾病都是因为体内(阴阳)平衡失调所产生的表象,任何治疗也都是针对整体失衡情况采取的调节平衡的措施,而不是针对某种疾病或单一组织、器官的处理方式。如对于因血脂高、血管硬化、微循环障碍等引起的血压升高不是采取单一的降血压疗法,而是通过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清利头目、平肝熄风、渗水利湿等从根本上消除产生血压升高的因素,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由于每个人性别、年龄、婚否、体质、遗传等因素不同,即使表现出同一症状,但“望、闻、问、切”的辨证结果并不一样,所以临床上使用的治疗方法和处方也不一样,也就是说通过(单独)辨证,才能(合理)施治,属于真正的个性化诊疗,尽管在实施过程中常因不同医生辨证的准确程度不同而带来不同处方的治疗结果。

相信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医一定不会禁锢于现代科学门外,相反,将会更好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化诊疗。但是,任何发展的事物都充满矛盾,并且随着矛盾双方的消长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由于上述体现出普遍存在的个体差异,如性别、年龄、婚否、体质、遗传等,从而使临床使用的处方固定、质量稳定、剂量一致的中成药难以发挥同样疗效。如同样的风寒感冒或风热感冒,由于患者年龄、体质、差别较大,在理法方药方面就有很大区别,年长体弱者用药要偏温和,年轻气盛者用药要偏猛烈,否则,非但难以奏效,反而会适得其反。再如高血压发病原因甚多,血压高仅是1个指标,化学药仅从直接降压机制出发而无视病因,从而带来连环的副作用,且需终身用药。中成药虽然能照顾到多个方面,但再好的处方也难以做到照顾多种病因。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症等均有同样问题。这些因素为药物的质量标准化带来很大困难。理、法、方、症不对,药物的质量再好也无济于事。因此,如何在个性化差异中寻找共性,将病人依理法方症的类别细化,然后再尽可能针对性地研发一系列同病异证、同证异质(体质)等方面的个性化药物,尽可能地做到使个性化诊疗与药物质量标准化达到最大限度的统一,在矛盾的消长动态中不断求得“度”的平衡。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

刘延泽,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教授。早年曾师从谢晶曦教授、奥田拓男教授和吴养洁院士,分别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哈佛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年起任美国McLanHospital研究员、哈佛大学医学院讲师和国际天然药物公司PI,主要从事中草药质量标准化及天然药物新药发现研究。对水飞蓟等二十余种中草药进行了深入的系列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发明中草药闪式提取、浓缩技术,受到国内学界重视,获国家专利12项;开发出苏梅爽含片、速溶冬凌茶、速溶绿茶、朗利福口服液等药品、保健品。年以来任中草药杂志、美国NaturalStandard和ChinsHrbalMdicins编委。

谢晶曦,中国近现代药物化学家。他在药用天然产物的结构测定和全合成研究中成绩显著。开展的山莨菪碱(即著名的“”)全合成研究获得成功,并使该药批量生产,使之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微循环障碍性疾病。70年代又完成了新药樟柳碱的立体结构和全合成研究,现用于治疗血管性头痛、眼底血管痉挛及眩晕等疾病,成为中国首创的抗胆碱能新药;研究合成新单体五味子丙素的简化物联苯双酯。

樟柳碱研究成果于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联苯双酯的研制成果(谢晶曦、周瑾、张纯贞、杨靖华、张秀琴、宋振玉、刘耕陶、包天桐、金汉卿、王彩福)年获卫生部科技成果甲级奖,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年获第35届世界发明博览会“尤里卡”金质奖。由于在中国创新药领域作出的贡献,年被首批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年他又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药学发展基金会和药学会颁发的药学发展奖(药物化学)。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自《中药继承与创新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中草药》,48(7).中草药杂志社和作者授权中药大品种联盟(BBTCML)编校发布,编辑:轻安。转载请标注作者及出处。

热门文章推荐,点击即可阅读

《中药大品种培育的模型》

《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箭在弦上》

《我国中药贸易现状及思考》

《经典名方研发的三条道路》

《实干托起梦想责任铸就担当聚合迸发能量》

《丹红注射液科技影响力分析》

《肠道微生物与动脉粥样硬化,会有怎样的关联?》

《配方颗粒:统一标准开放竞争》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历史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feijia.com/sfjjy/10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