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读城名堰宏构篇2鱼嘴的功用飞沙堰
鱼嘴的功用 都江堰是具有灌溉、防洪、漂木和工业用水等多种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为主体,并辅以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而构成。都江堰这一古代水利工程之所以伟大,在于它凝聚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设计科学,布局合理,成功地解决了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等许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让岷江水利资源充分得到利用。加之维修简便,费省效宏,所以都江堰能在多年后的时间里经久不衰。 图源:宗富 都江堰三大水利工程之一为鱼嘴分水堤。李冰开凿离堆,引岷江水流向成都平原东南东北,灌溉农田,但由于都江堰市地势西北高,岷江水能进入宝瓶口的不多。李冰在今城西2里,岷江刚出山口的江心,“壅江作堋”,用竹笼和卵石拦河垒起一大堰,这就是古称“湔堋”的都江堰。都江堰像条绿色巨鲸,逆波卧于江心。大堰的前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中,垒而壅水”,其形扁平椭圆,状如鱼首,故名“鱼嘴”。 鱼嘴工程异常科学。它建筑在岷江出山口呈弯道环形的江面上,把岷江中分为内外两江。外江为排洪河道,内江为成都平原灌溉干渠。每当春耕用水季节,岷江水枯,流量不大,水流经鱼嘴前端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约进六成水量,外江约进四成水量。夏季洪水季节,岷江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排去大量洪水。这时内外江进水比例,自动颠倒过来,内江约进四成水量,外江约进六成水量。因此,不管洪水季节或枯水季节,内江都能保证灌溉用水而又无水旱之滤。这就是都江堰治水“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平潦旱”。 鱼嘴发挥的另一显著作用是排沙。鱼嘴建立在弯道弯流处,外江处于凸岸进水,内江处于凹岸进水。当洪峰流量超过每秒立方米,鱼嘴前江心淹没到一定程度时,挟带大量石块泥沙,重而沉底的底层水,一过凸岸,直冲外江;泥沙较少,轻而浮面的表层水,一过凸岸,进入环流,随着离心力,冲向凹岸,进入内江。这时内江处于“凹岸引水”,外江处于“凸岸排沙”。这就是为什么外江河床卵石特大,泥沙特多,淤积特长,而内江河床卵石小,泥沙少,淤积短的原因。宋代以后,鱼嘴的位置和建筑材料,屡有变更,但其作用却没有改变。此乃都江堰历经数千年而不毁的重要原因。 紧连鱼嘴的分水堤叫金刚堤,靠内江一侧叫内金刚堤,靠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全长约米,两头尖,中间大,形如弯月。金刚堤为李冰创建,由于它紧连鱼嘴,中分内外二江,所以,古时称都江堰为“金堤”。 飞沙堰飞沙排洪妙用 都江堰三大水利工程之二为飞沙堰。飞沙堰为内江总干渠旁泄洪道,故又名减水河,它紧接金刚堤的尾部,与内江岸的虎头岸相对,上距鱼嘴米,下距宝瓶口米,高与宝瓶口水则十三划平,其主要作用是为内江泄洪排沙。 岷江江水经鱼嘴分流入内江,至虎头岩,水势一折向南,扑向对岸飞沙堰,形成又一个弯道环流。加之离堆阻水回壅,挟带大量泥沙的底层水,翻越飞沙堰泄入外江,排去内江多余的水和大量泥沙。挟带泥沙少的表层水,则直冲离堆,经宝瓶口流向成都平原。这就是飞沙堰所谓的“正面引水,侧面排沙”的作用。飞沙堰在古代是用笼石堆砌而成,且建有分洪排沙之节制闸,现在为混凝土浇灌,下接人字堤,上接金刚堤,宽可行车,直达鱼嘴。 宝瓶流金 都江堰三大水利工程之三为宝瓶引水口。离堆原为古湔山虎头岩下的虎趾,李冰在虎趾低伏部分,凿开一个边坡很陡的梯形引水口,留在右岸的岩石堆,后人叫离堆,中间的引水口,后人称宝瓶口。宝瓶口长40米,底宽17米,水面宽度,死水位时为19米;洪水期间,水则二十一划时,为23米。宝瓶口古称灌口。成都平原有如一只大瓶,这里是瓶口。由于它能巧妙地控制内江进水流量,“水旱从人”,故名之为“宝瓶口”。过去,宝瓶口的右岸离堆,原来还有一根未凿去的石柱,形如象鼻,叫“象鼻子”,借以缓冲内江水流,使其“徐徐吐出,不致冲击为患”。 图源:董旭龙 宝瓶口与飞沙堰、人字堤配合,除了限制内江洪水过多进入成都平原,还能起到蓄水排沙的作用。在都江堰渠首工程中,宝瓶口、飞沙堰和人字堤的位置、高程和长度尺寸,珠联璧合,配合巧妙。当内江洪水平飞沙堰时,宝瓶口进水量恰够下游工农业用水,当宝瓶口水位超过十三划时,飞沙堰开始翻水;十四划时,人字堤泄洪坝也开始溢流,这就保证了宝瓶口进水量不大不小。近年,下游用水量增大,飞沙堰略有增高,但调剂宝瓶口进水作用未变,以能满足下游用水和不至危及下游安全为准。唐时杜甫《石犀行》诗中曾赞誉宝瓶口:“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滥不近张仪楼”。都江堰渠首除上述三大主体工程外,尚有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百丈堤位于鱼嘴前岷江左岸,主要作用是使凹岸变直,稳定鱼嘴前的河床,导岷江主流直奔分水鱼嘴。人字堤溢洪坝位于人字堤与离堆之间,主要是配合宝瓶口、飞沙堰,起节制闸作用,溢洪排沙。 图源:枫叶 小编按:正是这三大主体结构让都江堰历经千载依然灌溉天府,成为了水利工程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 作者:马瑛都江堰本土作家,有上百万字的小说、报告文学、电影电视剧本发表。近年来马老主要从事道教文化、水利文化研究,潜心发掘都江堰蕴藏的丰富的文化积淀,有《青城山道教志》、《青春杨柳河》、《月是故乡明》等作品问世。 马老读城|名园名山篇1——千年苍桑说名园敬请期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feijia.com/sfjjn/10208.html
- 上一篇文章: 安徽理工大学闵凡飞教授综述粘土矿物表面水
- 下一篇文章: 匠艺研究丨文明的胎记青黛色的砖雕